清华学霸组队,自动驾驶中巴开进杭州发表时间:2023-11-01 09:30来源:创投智库 亚运会期间,一辆公交车备受关注。 它的起点落在杭州下沙江滨地铁站,会穿过几个居民区,途径没有车道线的桥洞,最终到达亚运场馆附近,全长10公里。 这辆13座的中型巴士,全由自动驾驶程序掌控。 “国庆(长假)那几天,每天都是满员状态。附近的居民特好奇,门一开,就会站门口问,‘XX地铁站,能去吗?’”领骏科技创始人兼CEO杨文利告诉《21CBR》,亚运会结束后,线路会做些调整,固定下来运营。 这辆智能网联公交,用的是杨文利团队自研的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,“天驷Ultra”,最高时速45km/h,能准确识别300米范围内的障碍物,精度达到厘米级。 杨文利是国内最早接触自动驾驶的一批人,典型的海归学霸创业者。 他是清华本硕、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,在西部数据做到高级首席工程师的位置,回国后入职百度,参与创建自动驾驶团队。 今年是他创业的第8年。自动驾驶的寒冬期,尚未结束,杨文利说,既要量入为出,也要积极自我造血。
选定场景 从接到自动驾驶公交任务,到完成调试上线,留给杨文利团队的时间,只有大约两周。 “线路我们不太挑,车子是从赣州调过去的,运营了2年,一直是零事故。”杨文利表示。 参与亚运会,是领骏科技切入当地的关键一环。 他向《21CBR》透露,公司后续会在杭州深度布局,尤其钱塘区,开通5条自动驾驶路线的运营,并拓展更多行业应用。
9月,公司新成立杭州子公司,扩大规模,箭在弦上。 聚焦城市道路和应用场景,是领骏科技做产品的核心思路。 创业头几年,公司打造了一套通用自动驾驶技术体系,研发的是乘用车上的“AI司机”,2021年,重点转向商业化探索。 高阶技术降维落地,选场景这一步很重要。杨文利回忆,那时他四处考察,和团队研究了自动驾驶大多数落地方向,下过矿山,进过港口,最远去了趟黑河,考察农业项目。 他在通辽矿山里捡来的一块碳,常年放在会议室桌上。 最终选定的落脚点,是支线物流和城市巴士。 这两类车辆的运营模式和场景,高度相似。由于线路固定、场景相对可控,高质量的数据可以反哺核心技术研发。 以物流为例,其主要分三个区段场景:高速上跑的大挂车为主的城际干线物流,从集散中心到固定快递点的支线物流,从快递站派送到家门口的最后一公里。 来源:摄图网 “城市道路难度大,对技术要求高,我们面向L4级乘用车的技术栈能高度复用,建立起壁垒。”杨文利说。 运营测试团队扎根江西赣州,公司的智能网联巴士已跑在当地城市主干线上,连接火车站、工业园区、市政府等核心路段,在配备安全员的情况下,行驶于公开道路。 杨文利透露,赣州的项目,自2021年11月开始试运营,12月就拿到了订单。 并肩作战 10年前,杨文利还在美国西部数据工作,平淡的生活节奏,让他将目光投向国内,期望开启新的可能。 他的简历,投到了余凯手上。后者刚牵头成立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,广发英雄帖。 为了这趟硅谷的碰面,杨文利专门揣了一块硬盘过去。 先用螺丝刀徒手拆硬盘,摆上一排零部件,解释完用途和原理,再咔一下原路装回去,最后硬盘还能正常工作。 一套利落的手法下来,余凯拍板,offer敲定。 举家回国,入职百度,杨文利在自动驾驶团队,走过2年拓荒期。对主导技术、自主发展的渴望,让他萌生了创业的想法,2016年,他拉上两位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校友严晗、何家瑞,成立领骏科技。 “带头大哥”余凯,早他2年创业,成立车规AI芯片厂商,地平线。 当初一起奋斗的伙伴,换了种形式,并肩作战。 地平线战投了领骏科技Pre-A轮,领骏科技则从地平线采购芯片,也为其提供决策规划模块、联合研发产品。 最重要的是,领骏科技进入地平线的生态圈,服务主机厂客户的门槛以及产品交付压力,大幅降低。 目前,领骏科技正和地平线等厂商一起,打造一个“超市自选”的生态模式,大家整合技术和资源,面向主机厂,交付能量产的产品。 如今大热的领航辅助驾驶(简称NOA),适用这套模式。 4月,美行科技、领骏科技、地平线达成合作,推出基于专业化算法模块SDK的高速+城市NOA产品。领骏科技负责规控,美行提供定位、地图,地平线解决芯片,可满足车企自控自选需求,并降低采购成本。 杨文利提到,公司想做轻地图的NOA解决方案,即不依赖高精度地图,主要使用民用导航地图实现领航辅助驾驶。 究其原因,高精地图路线的初期投入成本和维护成本极高,还存在鲜度、覆盖度等问题。 这是主流趋势。比如华为9月宣布,问界新M7不依赖高精地图,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将于年底覆盖全国范围。 对标问界,沿着“去高精地图”路线,领骏科技布局NOA,快马加鞭。 “高速NOA这块,技术成熟,城市NOA预计年底能实现。”杨文利说。 自动驾驶,一边寒意阵阵,一边卷得火热。 “汽车圈今年猛打价格战,这种‘卷’,一定会传导到供应商端。”杨文利感叹。 与此同时,行业进入资本寒冬,所有玩家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。 在杨文利看来,这是好事。退了潮,大家才知道谁没穿底裤。这种时候,就考验大家,如何加速将技术转化为产品。” 落地项目,踏实赚钱,从共享办公室加一块白板起家的杨文利团队,懂得“省”的重要性。 据透露,领骏科技每年的研发成本,能控制在几千万元人民币以内。 “成本方面,我们努力避免无效投入,不会烧那么多钱来做运营、打品牌,讲究一个够用就OK。” 杨文利向《21CBR》提到,在赣州,领骏科技三种车型都有落地,跑开放道路、封闭园区的中巴各一辆,乘用车两台。 不囤现车,领骏科技开的是“蛋糕店”,“一种车型一台现货,都能体验到,但想买更多,就得预定。” 团队方面,公司员工人数不足百,研发占七成以上。 全力抠成本,同时也重视自我造血。 现阶段,领骏科技主要通过智能网联巴士业务,做产品验证、打出招牌,中短期实现商业闭环,从而补充乘用车业务的现金流,反哺其中长期研发投入。杨文利形容这两块业务的关系,是“用小发动机的启动,带动主发动机的转速。” 去年,公司订单收入数千万,主要来自智能网联公交业务。杨文利判断,乘用车业务起量快,预计明年增速明显,两块业务将达成各一半的收入占比。 领骏科技的A轮融资,也在筹备当中,预计明年完成。 在采访中,杨文利不只一次提到,汽车是个工业品,自动驾驶是一套系统工程的技术集合。 “自动驾驶是场马拉松,坚持到最后,才能胜出。” |